临汾医疗卫生系统情系民生服务群众“故事汇”

2020-01-08 09:26: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

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青科为患者做手术

  “平时大便不规律,有时候好几天才解一次,有时候一天得去两三次,这两天肚子有些难受,就来了医院,大夫建议做一次肠镜检查……”家住尧都区57岁的李茹(化名)说,“检查结果是结肠息肉,一提起手术,心里就慌得不行,听大夫说,我这个可以做微创,住日间病房当天就可以出院,安全又省钱。”

  2019年12月25日,李茹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了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2月26日,李茹服用泻药,清理了肠道。当天8:00,该科副主任医师李峰为她测量生命体征后,前往内镜室给她做了大肠息肉切除术。术后返回日间病房,卧床休息;再次测量生命体征予以补液对症处理后,当天15时,李茹就办理了出院手续。

  同样,54岁的李小娥(化名)因腹部不适,在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胃窦息肉,医生建议内镜下治疗。入院后,李小娥经过血凝六项、血常规、生化全项、输血前免疫、乙肝五项、心电图术前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当天8时,值班医生测量生命体征后,在内镜室,于全麻状态下,为她进行了内镜胃息肉切除术。当天16时,李小娥出院。

  为了满足群众多种类、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增强就医可及性,2019年以来,我市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启动了日间手术工作,全省确定了298种日间手术已全部在我市铺开。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青科说,日间手术住院时间短,花费少,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矛盾,从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看,采用日间手术提高了床位周转率和利用率,使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

  市人民医院日间病房于2018年12月成立,目前月平均手术例数达百例,良好的服务态度及成熟的手术技术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日间手术,住院患者在24小时内即可完成计划性入院、手术、术后观察、出院等全流程,这样一种新型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模式,在缓解患者住院难、降低医疗费用、加快医院病床周转等方面,日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筛”“新筛” 奠定健康基础

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护士为新生儿采足跟血

  “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是提高人口素质的第一步。”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副院长尤爱萍说,作为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筛查的质控和督导单位,医院产前诊断实验室落户、新生儿筛查实验室的落户、同步串联质谱48种新生儿代谢疾病的筛查以及对全市技术人员的培训,不仅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检测技术,也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打好了基础。

  “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存活的出生缺陷儿,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保健部主任张玉峰说,产前筛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验孕妇血液中与妊娠有关的标志物浓度,筛查胎儿是否有先天愚型、18-三体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三种重大缺陷,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优生目的。

  2017年产前筛查纳入省级惠民项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积极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我市高风险孕妇产前诊断率逐年提高,2017年全市产前诊断率62.93%,2018年为83.43%,截止2019年11月底产前诊断率88.12%。

  “新生儿出生后,如果出现湿疹、频繁呕吐、头发逐渐变黄、眼睛之间的距离变宽、舌头经常伸出口腔等反应,一定不能忽视。”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贾小莉说,其实生活中的一些智力障碍儿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出生后健康检查的第一道“安检关”。只要出生后48小时内从婴儿脚后跟收集3滴血液,最多可以筛查出48种先天性代谢疾病。

  2019年,临汾市将新生儿三项疾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筛查作为10件民生实事的内容,目前,我市新生儿三病筛查覆盖率已达到96%以上,比2018年增长了近一倍,群众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黄头发、浅肤色、智力迟钝和鼠尿的体臭,这些是苯丙酮尿症的典型症状。这种疾病在我市的发病率约为九千分之一,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贾小莉说,及早发现这种疾病是关键,治疗主要依靠饮食控制。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大多数儿童会出现严重的智力迟钝,包括大约一半的儿童出现抽搐和癫痫。而经过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这些孩子一般可以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目前,我院开展的串联质谱法监测遗传代谢疾病具有灵敏性好、特异性强、快速的特点。”贾小莉介绍,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且吃奶6至8次(部分特殊新生儿是出生后20天内),接产医院在征得监护人的同意下,取新生儿脚跟一滴血,在短时间内进行48种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实现了“一滴血一次检测数十种疾病”的目的。

  同时,为了减轻有遗传代谢病新生儿的家庭负担,国家有相应的救助措施。据了解,患儿的年龄在0-18周岁,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超过2000元,每次最高救助额度是10000元,每位患儿最多有2次申请救助的机会。

 

远程诊治 家门口看病省心

县医疗集团专家给曲峨镇贫困患者会诊

  “我患病20多年了,去北京、太原等地看过,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元,常年服药。前段时间听说,县医院能和北京等地的专家联网看病,我就又去看了一次,县医院医生和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后,给我制订了治疗方案,开了药,还嘱咐我要改掉平时不好好吃饭的毛病,现在我身体好多了,还能帮家里干点活儿……”贺兰生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东木村民,因患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形成,经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远程会诊,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明显好转。

  该县三多乡村民王金成,近日在乡卫生院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为他制定了治疗计划。他深受感动,逢人就夸:“现在的政策就是好,我们在山沟里就能让北京的专家看病,真是太好了。”

  “像徐家垛乡的贺兰生、三多乡的王金成这样的病人,通过远程会诊,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北京、太原等地专家服务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只是开展健康扶贫以来我们做的许多工作中的一项。”大宁县卫体局局长单红波说,2017年5月,大宁县医疗集团成立以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在国家卫健委的大力帮扶下着力开展对口帮扶和远程会诊工作,让老百姓受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全县的医疗水平。

  单红波说,山大一院专家贾二龙在县医院骨科帮扶期间,指导科室开展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踝关节融合术等手术项目,完成足部多发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指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29台,使县医院骨科诊疗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真正达到了传帮带的良好效果,让先进的医疗技术生根发芽,造福全县人民。

  患者王志梅,因左踝部疼痛活动受限30余年,入院诊断结果为左踝关节骨性关节炎。30年间去过许多医院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2019年10月23日,在大宁县人民医院进行“踝关节融合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一周石膏固定出院。王志梅儿子高兴地说:“现在,我妈足踝不疼了,正常活动也不受影响。”

  开展健康扶贫以来,大宁县医疗集团发挥北医三院、山医大一院等三甲医院对口帮扶资源作用,派遣长期驻点帮扶专家112人次,通过门诊诊疗、病房查房、远程会诊、科普教学、爱心义诊等多种途径,帮扶工作有条不紊、稳中有进。远程会诊网络化信息建设已打通上级医院、县医疗集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之间的纵向联系,向上可接通北医三院、北京协和医院、山医大一院等三甲医院,向下可连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018年,建立尤迈基金会健康扶贫项目,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为大宁县各种疑难病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150余例,与北医三院、山医大一院、省肿瘤医院远程会诊21例。在国家卫健委等帮扶团队的支持下,大宁县医疗集团的重点学科如神经内科、消化内科、骨科得到很大的发展。开展了如骨科的微创手术、根管治疗、无痛胃镜等新技术、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全县的医疗水平。

 

家庭医生 贴心服务触手可及

家庭医生樊娟娟入户为景玉川老人测血压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我们老两口的血压突然升高再也不担心了,只要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家住市区水塔社区的景玉川激动地说,“我和老伴儿82岁了,两人都有高血压,平时子女也不在身边,多亏了社区的家庭医生。前几天我的身体不舒服,一量血压都升到170/102mmHg,老伴赶紧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电话,没一会儿我们的签约医生樊娟娟和侯王健就来了。”

  平时,基本每个月樊娟娟都会为两位老人做检查,指导用药,拉拉家常。老人也很欢迎他们到家里来,总是有啥好吃的都拿出来让他们尝一尝。2020年1月3日,樊娟娟和侯王健来到了景玉川老人家中,看看老人血压控制的情况。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水塔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配合医疗签约服务做了大量工作,每天他们穿梭于中心-居委会-居民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热情的服务让辖区内的居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并与他们签署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目前,辖区内正常人群签约率达到60.5%,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2.8%。

  “建立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及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水塔社区的6位家庭医生,承担辖区内22698名居民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在每次随访中,家庭医生团队不仅仅提供医疗服务,还会陪着行动不便的病人聊聊天,把外界新鲜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他们听。同时也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帮他们化解一些内心的苦闷,解答一些生活上的疑问。通过长期坚持随访,队员们发现签约患者不仅身体状况更加稳定,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家庭医生团队以心换心,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通过走访患者,了解患者,一点点让患者从最初的抵触到犹豫,再到接受、信任,让“家庭医生”成为水塔社区居民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

 

名医入驻 优质资源“享”起来

  “去一趟北京,路费是小事,主要是排个专家门诊号实在太难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院的专家,实在太激动了!”1月2日,尧都区栗女士开心地说。

  名医落户,福泽百姓。2019年,市中心医院充分利用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联体合作的机遇,通过建立名医工作站,引进先进的临床技术、人才培养措施等,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紧密型的医联体,真的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让我82岁的老母亲在本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栗女士的女儿李女士说,2019年7月,有长期贫血史的母亲因低烧不退入住尧都区人民医院诊治,检查显示血象很低,不能确诊,需要进一步做骨髓穿刺。鉴于患者栗女士病情紧急,尧都区人民医院医生立即联系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杨强。

  “第二天一早,患者就做了骨髓穿刺。”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须立即做化疗治疗。“血液病是一种罕见病,家属对病情不了解,也很恐慌。”虽然,杨强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治疗方案,但家属很犹豫。为了打消患者家属的疑虑,杨强向该院名医工作站专家路瑾教授请教。路瑾在对杨强的治疗方案表示认可的同时,还“面对面”解答了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栗女士一家的疑虑打消了。

  “一说起化疗,首先想到的就是头发大把脱落,恶心、呕吐到不能进食。”如果按照以前的方案,像栗女士这样的高龄患者,化疗一期就受不了了,而现在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都要归功于杨强带领的血液科团队将新化疗药物运用到临床中,使很多像栗女士这样的患者受益。

  “这都治疗5个疗程了,我妈只有少量的脱发,而且恶心的症状也不明显,她现在都还以为自己只是贫血。”李女士说,权威专家远程会诊、专业的治疗方案、科室的贴心服务,最终让她选择了本地治疗,不仅省了来回奔波,还减轻了心理和经济压力。

  “以前,很多血液病患者都会前往北京大医院看病,现在成立名医工作室,专家定期坐诊,这样可以救治许多重大疾病患者。”杨强说。

  前不久,市中心医院会议室举行了一场以血液病为主题的健康宣教活动。像这样的专题讲座,路瑾教授每个季度都会举办一次,从2017年至今,已经举办10余场,每次路瑾都会对患者说:“你们都放心吧,我一定会把你们管到底的。”

 

医养结合 托起幸福晚年

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陪老人聊天

  1月3日午后,和煦的阳光照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病房外的花池上,不时有护工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出来散步晒太阳。

  “看看谁来看您了?”

  “看着面熟,记不起叫啥了!”

  “这个穿白大褂的是谁?”

  “她是我家女儿!常来看我……”

  “您今天早上吃的啥饭?”

  “喝了一碗米汤。”

  “不对,不对。您吃了一个大馒头、一盘菜,还喝了一碗米汤……”

  花池旁一名护工和今年81岁的患者李兰(化名)的对话,逗得大伙都笑了。护工告诉记者,老太太胃口不错,就是不认人了,见了医生、护士就说是自己女儿。

  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刘建荣说,李兰去年7月份因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加重后,住进了老年医学科。住院后,他们联系了市内其他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专门制订了治疗方案,目前老人恢复良好,病情稳定。

  “刚住院的时候,可能是换了新环境,老人住得不习惯,不配合治疗,每天闹情绪不好好吃饭,还一不留神就爬到一楼的窗台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护士长张玉兰说,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她和护士长每天给老人喂饭,和她聊天,熟悉她的情况。老人脑出血后,阿尔茨海默病加重,认知障碍更加严重,近期的事情都不记得了,所以说起话来颠三倒四,甚至连自己的老伴儿、儿女都不认识了,但是她以前的事情似乎还记得很清楚。

  “老人是洪洞人,喜欢和别人说她小时候和村里人一起与日本鬼子斗争的故事,一说就停不下来,有时说得颠三倒四,也理不清顺序,有时一个事情翻来覆去地说好几遍……但是大家要是不好好听她说话,她就生气、耍性子。”张玉兰说,每次她要是不高兴了,就得跟哄小孩一样哄着,直到老人高兴为止。

  老年医学科住着20多位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失语失智、脑萎缩,有的患焦虑、抑郁,有的是脑血管病后遗症和肿瘤中晚期。暮年的他们,渐渐忘记外面的世界、不认识牵挂他们的子女,重新回归笑笑闹闹的孩童心态。难得的是,这里有一批耐心的医护人员与他们相伴。

  有一次,李兰吵着要给女儿打电话,可是电话接通后,说不上几句话,她又吵着要出去叫老伴儿回来吃饭……为了哄老人高兴,刘建荣就拨通自己的另一个电话,然后躲到屋外,顺着老人的话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病医学科,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串起了老年医学科的每一天,也见证着老年医学科的每一步成长。跨越血缘关系的这份温情时时温暖着这里的每一位老人,也就是这份温情,让寒冷的冬日春意盎然。

  2015年1月,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综合病区创建了全市首家以医养结合为主要服务形式的老年医学科,专门收治脑梗死、脑出血、偏瘫、帕金森综合征、植物人、截瘫、阿尔茨海默病等生活不能自理或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为这些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

  近年来,随着老年医学科医养结合服务工作的逐步完善,该院综合病区的医疗模式和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转变和拓展,逐步发展成为以老年性疾病诊治为基础,以服务老年、安宁疗护为特色的医养结合综合体。截至目前,该科室共收治老年病患者1500余人次,其中失能、半失能、年龄在65-99岁之间老年患者300余人次,2019年收治老年病患者525人次。5年来,该科室先后获得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市卫健系统“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临汾市敬老文明号”等荣誉。

  记者 郝海军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